工具城市

小熊貓的特徵、壽命、分布範圍、習性、行為和保育狀態

地理分布範圍

小熊貓分布在喜馬拉雅山脈中,海拔在2,200至4,800米之間,分佈在緬甸北部、尼泊爾、印度錫金地區以及中國四川和雲南西部的地區。它們的地理範圍北至尼泊爾北部的Mugo地區的Namlung山谷和Rara湖區,南至雲南西部的Liakiang山脈,東北邊界為四川西部的上岷江谷地。

棲息地

小熊貓生活在溫帶氣候的落葉林和針葉林中,通常有竹林和空心樹木的林下層。平均氣溫為攝氏10至25度,平均年降雨量為350厘米。

外貌描述

小熊貓的身長約為560至625毫米,尾巴相對較長,長度從370至472毫米不等,尾巴有大約12個交替排列的紅色和淡褐色的環紋,但不能用來攀爬。頭部圓形,吻部較短,耳朵大、直立和尖銳。身上有長而粗的護毛,底層毛軟密而羊毛狀。東部的小熊貓身體較深色。面部主要為白色,下眼睛處有淡紅棕色的"淚痕"。身體上半部的毛呈紅棕色,下半部有光澤的黑色。腿是黑色的,腳掌底部有密集的白色毛。在顏色和大小方面,雌雄之間沒有明顯的性二型分異。前腿向內彎曲,走路時蹣跚前進。腳是扁足的。

小熊貓的頭骨堅固,顴弓、縱嵴和眶後突發育不良。腭骨超出最後臼齒的水平,中翼突前部狹窄,聽骨泡較小。後關節突大且向前彎曲,側頭骨管存在。

下頜骨結實但相對較短,下頜骨髁狹窄。冠狀突向後強烈彎曲,下頜骨髁較大。

第一臼齒和第一、二臼齒寬度大於長度,具有附加小尖齒。每個上顎前臼齒都有超過一個尖齒,第三個前臼齒有一個明顯的齒尖和小齒尖。

其他外部特徵:恆溫、兩側對稱。

性二型分異:雌雄間外觀上沒有差異。

體重範圍:

3.7至6.2公斤 

8.15至13.66磅

身高範圍:

560至625毫米 

22.05至24.61英寸

平均基礎代謝率:

4.898W

繁殖

成年小熊貓在交配季節以外很少互動。交配季節期間,氣味標記增加,雌性邀請雄性在地面上交配。雄性通過撒尿或在樹上擦拭肛門部位來留下氣味。在一個繁殖季節中,雌雄都可能和多個伴侶交配。

交配制度:多配偶(雄雌皆然)。

繁殖季節在初冬。出生通常在春季和夏季進行,大多數幼仔出生在6月。一胎可以有一到四只幼仔。小熊貓的妊娠期約為134天。雌性在分娩前約六週開始變得明顯沉重和懶惰。分娩前幾天,雌性開始攜帶巢材(枝條、草、葉子)到適合的巢穴位置。在野外,巢穴可能是一棵空心樹或一個岩縫。在圈養中,箱子、空心的樹幹或其他人造巢穴可以作為巢穴。所有的分娩都在下午4點至早上9點進行,這是小熊貓活動最頻繁的時期。

幼仔大約在12個月大時達到成年體型,在18個月左右達到性成熟。

繁殖間隔:小熊貓每年繁殖一次。

繁殖季節:交配發生在初冬。

幼仔數量範圍:1至4隻。

平均幼仔數量:2隻。

平均妊娠期:134天。

平均妊娠期:116天。

平均獨立時間:18個月。

平均性成熟或繁殖成熟年齡:18個月。

幼仔出生後,雌性迅速清潔幼仔,在接下來的幾天裡有60至90%的時間與幼仔在一起。母親在幼仔出生後不久通過嗅覺信號識別自己的幼仔。一周後,雌性開始花更多時間離開巢穴,每隔幾個小時回來餵奶、梳理幼仔並保持巢穴的清潔。幼仔在巢穴中待約90天,首次外出通常在夜間進行。幼仔和母親保持親密關係,直到下一個繁殖季節的開始幼仔變得具攻擊性。雄性在撫養和照顧幼仔方面扮演很小或不存在的角色。

壽命/長壽

小熊貓的最長壽命為14年,但平均壽命為8至10年。

範圍壽命(野生):14年(高)

一般壽命(野生):8至10年

平均壽命(圈養):13.4年

行為

小熊貓的活動隨著季節、餵養方式和幼仔的存在而變化。通常獨居的A. fulgens在黃昏、黎明和夜間最活躍。在地面上,它們採用緩慢的十字伸展步態和更快的蹦跳或小跑。小熊貓是棲息在樹上的動物,會在常綠樹上築巢睡覺。牠們頭朝下從樹上爬下來,展現出其靈活性,從枝幹移動到枝幹。在樹上時,尾巴用於平衡,而在地面上時尾巴是伸直水平攜帶的。小熊貓在醒來或進食後會進行幾種休閒行為,如舔全身和四肢,用前爪洗臉,以及伸展或用身體摩擦靜止的物體,例如樹木或石頭。

交流和感知

小熊貓在種內互動中表現出多種視覺展示,包括拱起尾巴和背部、緩慢抬起和低下頭部,同時發出低強度的喘息聲,轉動頭部並咬牙,左右搖頭,以及雙足直立的姿勢,前腿伸展在頭上方,和凝視。

飲食習性

小熊貓吃浆果、花朵、鳥蛋、竹子的葉子和其他植物的小葉子。竹子(其葉子是小熊貓的主要食物來源)彎曲以使葉子能夠進入口中的範圍。當坐著、站著或仰躺時,小熊貓會用前爪抓住食物,將其送入口中。以這種方式抓住的食物會被插入口腔的側面,剪斷,然後在吞嚥前會被充分地咀嚼。

掠食者

如果受到威脅,小熊貓會爬上樹或用它們的半可縮回爪子攻擊。它們的主要掠食者之一是雪豹(Uncia uncia)。

對人類的經濟意義

小熊貓在社會、科學和經濟上都具有重要性。它們是錫金的國家動物,也是大吉嶺國際茶葉節的吉祥物。小熊貓的皮毛被用於製作帽子,尾巴則用作除塵器。此外,在當地的中國婚禮中,新郎可能仍然會穿著小熊貓的皮毛。小熊貓對熊科和貓熊科的分類學研究至關重要。然而,因非法獵捕和販售,小熊貓遭受威脅,被殺死以取得皮毛或販賣到動物園。很少有動物園購買這些非法標本,使這成為一個相當沒有效益的行業,但小熊貓的皮毛可以在當地村莊中找到,並用於文化儀式。

保育狀態

小熊貓受到森林砍伐和其他人類活動的威脅。森林砍伐消除了築巢地點和食物來源,並將人口隔離成由惡劣棲息地分隔的小片斷。小熊貓偶爾成為狩獵的對象,並常常被困在設置給麝香鹿的陷阱中。小熊貓的食物也與當地的家畜競爭。亞洲不斷增長的人口和對土地和木材的需求對這個物種的生存構成了重大威脅。小熊貓受到保護,列在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 II 中,並於 1988 年 3 月被宣布為瀕危物種。

分類和進化

小熊貓(Ailurus fulgens)是一種貓大小的食肉哺乳動物,生活在喜馬拉雅山斜坡上的溫帶山林中。Ailuridae 是哺乳動物目食肉目中的一個家族,而小熊貓是唯一現存的代表。正如它們的名字所示,它們與更大更著名的大熊貓相隔甚遠。已滅絕的喜馬拉雅紅熊貓和中國紅熊貓在 2.5 億年前就從它們的熊祖先分化出來了。小熊貓和大熊貓都有一個奇特的特點,即有著可以抓住竹子的伸長手腕骨或假拇指。然而,分子測試表明,小熊貓與浣熊、黃鼬和臭鼬更為相關。小熊貓在其原生地區也有許多不同的名字,包括小熊猫、紅貓熊和尼泊爾的火狐。與其更大的遠房表兄相似,小熊貓是一種依靠竹子為營養的動物,這些獨特區域的快速森林砍伐減少了這些動物的食物,進而導致小熊貓被列為瀕危物種。

其他評論

小熊貓曾是一個分類學難題,它們被歸入食肉動物家族一直引起極大爭議。由於牙齒、頭骨、有環紋的尾巴和其他形態特徵的相似性,它們最初被歸入貓熊科。之後,由於 DNA 的相似性,它們被歸入熊科。然而,與這兩個家族的其他成員不同的是,小熊貓起源於亞洲,從未遷移到新大陸。根據新的分子系統學研究,小熊貓被認為是自己的一個家族,Ailuridae。


相關文章

    推薦文章

      熱門文章